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07 18:41:04
成都市貢井區(qū)廠家廢銅回收電話13981937861,成都佳梵廢舊物資回收有限公司長期回收空調、變壓器、配電柜、電腦、廢鐵、廢銅、電子電器、電線電纜、廢舊金屬、廢舊等物資,聯(lián)系電話:13981937861,18980010174。
中新網鄂爾多斯6月7日電 題:內蒙古“紅領巾”治沙記:綠色“童”行“環(huán)”然一新
中新網記者張林虎
“學生既出了汗,又動了腦,既踐行了生態(tài)文明,又品味了大自然之美,一舉多得?!闭劶熬壓螏еW生們開發(fā)荒漠化治理實踐課程,內蒙古自治區(qū)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(qū)第一小學校長王蕾蕾如是詮釋。
王蕾蕾所在的城市地處黃河幾字灣上,是我國首個以城市核心景觀命名的國家AAAA級旅游城市。
圖為“紅領巾”們在埋設紗網沙障?!尉┕﹫D
劃撥千畝沙地
康巴什蒙語意為“卓越的老師”,是鄂爾多斯的政治、文化、科教中心。經過近20年的發(fā)展,這里完成了由一張白紙到一幅絕美風景畫的跨越,實現(xiàn)了從貧瘠荒原到幸福宜居之城的美麗蛻變。
在康巴什區(qū)城東,成片的沙化土地連成一道獨特的“沙墻”,圍著這座現(xiàn)代化城市。“每到狂風四起,這里便是黃沙漫天。”王蕾蕾琢磨著帶著孩子們?yōu)檫@座城市做點什么。
綜合考量周邊地理環(huán)境后,王蕾蕾想到開發(fā)荒漠化治理實踐課程,對學生進行勞動、生態(tài)文明、愛國主義等綜合素質教育。
經過多方申請協(xié)調,王蕾蕾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近千畝沙地被劃撥作為實踐基地。
自2019年4月起,每年春秋季節(jié),在這片沙地上,都能看到一群群戴著紅領巾的治沙少年。
圖為“紅領巾”們在運送沙柳苗?!尉┕﹫D
然而,課程組的老師還沒來得及高興,就被基地的現(xiàn)狀狠狠地拉回現(xiàn)實?!白畛醯脑O想是在基地植樹、播種等,但實地考察后發(fā)現(xiàn),基地沙坡陡立,用貨運車輛運送樹苗上沙坡根本無法實現(xiàn),依靠人工運送也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?!笨蛋褪矃^(qū)第一小學副校長秦焱說。
圖為“紅領巾”們在埋種沙柳苗?!尉┕﹫D
機緣巧合下,課程組的老師結識了鄂爾多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職業(yè)學院(以下簡稱生態(tài)學院)研究沙生植物培植的任昱博士,學校當即聘請他擔任課程指導顧問。
任昱對實踐基地的地貌環(huán)境進行了解后,為課程組量身定制了課程實施方式和內容,將原計劃的背樹苗上沙坡改為就地取材,用周圍的沙柳制作沙障。就這樣,“紅領巾”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走上了正軌。
圖為荒漠治理館培育的微型沙障?!∏仂凸﹫D
4年固沙400畝
經過兩、三期的實踐,課程組的老師們發(fā)現(xiàn),埋設沙障時天氣潮濕、雨后埋設或者埋設后有雨水滋潤,沙障是可以成活的。
“我們課程實施的目標,由僅僅利用沙障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,進階為最大程度確保沙柳的成活率?!鼻仂驼f。
漸漸地,“紅領巾”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機關單位、研究院所及家長的支持,康巴什區(qū)園林與綠化事業(yè)服務中心提供沙柳苗、沙生植物種子,學校還與內蒙古林科院、生態(tài)學院、康巴什區(qū)青少年發(fā)展中心等達成合作。
“每年的治沙季節(jié),老師、大學生都會來到基地,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埋沙障。學校的孩子們也可以到生態(tài)學院的實驗室進行育苗栽培,苗木相對成熟后,移植到校內的愛心林或基地?!蓖趵倮僬f。
4年來,康巴什區(qū)第一小學共組織21期“紅領巾”治理荒漠綜合實踐活動、6期實驗室課程,近3000人次學生參與其中,埋設了沙柳沙障近200畝、紗網沙障80畝,種植沙生植物近40畝,成活沙柳沙障和沙生植物80多畝,固沙面積達到400畝。
圖為在沙障中埋設沙生植物種子?!∏仂凸﹫D
小學生也有大作為
如今的基地,已不再是滿眼黃沙,而是綠意盡顯,學校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體系。
“每年春季,我們會帶領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在基地埋設沙柳、紗網、麥草、石頭等多種類型的沙障,秋季則帶著二三年級的學生到治沙基地采集沙生植物的種子,觀察種子形態(tài),對照沙生植物生長形態(tài),豐富課外知識。”秦焱說,“紅領巾”們還將基地上采集的沙生植物帶到實驗室進行藥水處理、脫水、密封,做成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等多種樣態(tài)的標本,放置于課程館,供大家日常參觀學習。
康巴什區(qū)第一小學學生趙泓博已經第4次參加治理荒漠綜合實踐課程?!半m然過程確實挺累,特別曬,一刮風連眼睛都睜不開,但每一次我都覺得收獲滿滿,我們的環(huán)境也越來越好?!?/p>
在學生家長呂超杰看來,孩子們不斷摸索新的栽種和埋障方法,為沙柳成活提供更好的生存環(huán)境,以確保治沙效果,讓環(huán)保意識從小就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(fā)芽。
在王蕾蕾看來,開發(fā)荒漠化治理實踐課程,實現(xiàn)了勞動教育、德育、智育、體育、美育的有機融合。“勞動教育從來不是單一能力的教育,生態(tài)安全也應該從孩子抓起?!蓖趵倮僬f。(完)